當前報紙日期:2024年11月25日   星期一
 
 
 
首頁» 疫情肆虐 復課無期 社會各界齊獻策
  分享給朋友  |   www.digg.com www.technorati.com www.yahoo.com www.twitter.com www.facebook.com www.reddit.com del.icio.us www.stumbleupon.com www.google.com www.furl.netm
 
疫情肆虐 復課無期 社會各界齊獻策
【發佈日期】2020-03-20 06:54:50 【我要列印】 【我要評論】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在全球範圍內持續肆虐,世界多地確診人數急劇上升,然而此前本澳曾經連續40天沒有新增確診病例,鄰近的中山、珠海等地疫情亦趨於平緩。基於疫情形勢緩和以及保障學生正常學業進度等多方綜合考量,本澳教育暨青年局和高等教育局早前分別宣佈非高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的復課預案,希望在保障學生健康安全的前提下,讓學生早日回歸正常的校園生活。

然而,本澳近5日以來迅速新增7例輸入性個案,導致抗疫形勢急轉直下,社會意見憂慮復課後疫情會蔓延至校園。昨日,教育暨青年局局宣佈,高三學生3月30日自願回校溫習及自4月13日起的非高等教育分階段復課預案將會延期,當局會根據科學依據及視乎疫情變化重新訂定復課安排,現時未有具體復課時間表。

教青局原定的非高等教育分階段復課預案中,3月30日高三畢業班將會回校溫習,但並非正式復課,而是自願回校接受升大課程輔導;4月13日高中教育階段復課;4月20日初中教育階段復課;4月27日小學教育階段四至六年級復課;5月4日幼兒教育階段、小學教育階段一至三年級復課、特殊教育全面復課。

至於高等教育方面,高教局早前宣佈,本澳高校將於4月1日實施首階段有條件復課,相關復課預案則暫時尚未調整,但不排除因而疫情形勢而延期。具體預案方面,復課須先滿足兩個條件,首先復課課程需要為應屆畢業生及以本地生為主的學士、碩士、博士生課程;另外,課程需要有面授必要性,例如須評核、論文答辯、實驗操作等課程,各高校復課亦須按衛生局指引。

因應疫情形勢反復,非高等教育復課無期,學生如何在疫情下保證個人衛生及人身安全健康,同時盡量滿足課程及課業進度的要求?校方應該如何做好復課具體預案?社會各界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蘇嘉豪:非高復課宜緊不宜鬆
 
立法會議員蘇嘉豪表示,此前澳門錄得零病人、零重症、零死亡個案,且連續40天無新增確診病例。然而,疫情至今仍在全球各地爆發和迅速蔓延,本澳的抗疫工作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是對於幼稚園、小學和中學的復課安排,更須遵循“宜緊不宜鬆”的原則。
 他續稱,校園是重要的社區傳播媒介,課室、操場、食堂等都屬於高群聚空間,且有大量幼童,個人及互相的衛生防護意識難免較低,也涉及數千名密切往返內地的跨境學童和教職員工,因此,當局作出非高等教育學校的復課決定,必須非常慎重,亦理應是社會復原的最後一步。正如教青局強調,短暫缺課對學生10幾年的學習生涯影響不大,反而應把握機會上好家校共同防疫這一堂課。
據當局數據,居住內地的跨境學生和教職員約有3,300人,原居本澳但身處內地的學生和教職員約有1,044人。蘇嘉豪指,當局應要求有關人士返澳後需先在家自我觀察14天後才可回校,以將輸入性的感染風險減至最低。
蘇嘉豪又認為,長遠而言,當局有必要構建校園衛生防護體系。當局應協調善用政府本身儲備及由社會各界捐贈的物資,同時支援學校自行採購,儘可能保障復課後學校有足夠的紅外線額溫槍或座地式紅外線熱像測溫儀,並能向學生及教職員提供基本數量的口罩(包括兒童口罩)、酒精搓手液、消毒梘液等防疫用品。
另外,就復課後的學業進度問題,蘇嘉豪建議當局儘早要求非高學校提交備案,說明復課後的課業銜接、彈性評分、額外補課等措施,確保師生在疫情過後均能“軟著陸”,讓課業、分數以至升班、畢業不受到疫情的影響。對於復課需求最大的高三準畢業生,當局則應該支援學校開辦額外的升學鞏固和補底課堂,同時協調本地高校適當調低收生標準。
 
 
宋碧琪:創設條件推線上教學
 
立法會議員宋碧琪認為,雖然在疫情期間,當局提出“停課不停學”等建議,但惟現時來看,該項措施仍未足以抵消長時間停學的影響;單靠學生自學與溫習,效果值得商榷。更因為本澳現時絕大多數家長已經復工,但其子女因停課原因,唯有獨留家中,年幼小童無人看管的情況令人擔憂。而即使有些家庭,家長仍可留在家中照顧子女,無奈因自己本身水平問題,難以對子女學業作指導,憂心復學後子女成績大幅下滑。 
反觀內地眾多城市,為留在家中的學生提供多媒體線上教學,以網絡授課方式保證了學生“停課不停學”。疫情終會過去,然而,因應惡劣氣候或其他天災所造成的停課,卻總會再次降臨,因此具有彈性的學習管道及機制也應該得到長遠而穩定的規劃。
現時本澳不少學校並沒有相關線上教學設備。宋碧琪認為,特區政府應該與時俱進,防範同類事件再次發生;或可考慮協助校方創設條件,讓學校在學生無法上學的情況下,及時開展線上教學,讓學生在家按實際上課時間進行線上上課。
另外,現時不少家長憂慮復課的風險。宋碧琪指,現時疫情雖然仍未完全結束,且學校始終是人流密集場所,因此政府應要有相應的防護措施及充足防疫物資,以保證復課後師生的健康安全。
 
 
婦聯:冀紓緩高三升學憂慮
 
婦女聯合會總會副理事長呂綺穎本職從事教育工作,她呼籲社會各界為學生復課前做好準備,同時本澳各所學校必須遵守教青局未來的復課指引進行復課安排,依照復課階段安排相關的防疫措施,校方應對跨境學生的需要作出彈性的調節和安排。另外,家長應先幫助子女做好復課前的準備,讓子女調整情緒迎接復課的安排。 
對於相關的措施安排,呂綺穎表示,疫情期間有不少準畢業生對四校聯考和海外升學的學習和安排難免有一定程度壓力。原定教青局宣佈,將於3月底讓自願的高三學生提早回校,進行必要的升大準備和溫習等;但現時相關計劃取消,需要幫助高三學生紓緩升學憂慮。
她又希望,政府及校方應做好復課時的防疫措施及安排,包括如何減少學生因聚集而造成感染的機會及確保防疫物資供應充足,並在嚴格按照教育當局有關安排和指引下,保障師生健康安全。現時距離復課仍然無期,呂綺穎建議家長在這段時間內,要逐步協助子女調整好心態,協助他們恢復正常作息時間,用正面的態度迎接復課。
 
 
學生:望校方增設補底課堂
 
非高等教育範疇中的高三學生,原本將於本月30號自願回校進行升大學業溫習輔導,但現時計劃取消。有本澳學生表示,希望回校後學校能按照原定課程計劃上課,以彌補課程缺漏;又相信校方會保障學校清潔衛生,不擔心疫情影響。
陳同學就讀於澳門坊眾學校高三年級,他表示停課期間學校向學生派發學習資料以及自學指引,而自己每日在家會進行大約2小時的功課溫習,但形容自學效率不高。儘管上周起,校方安排教師進入學生網絡聊天群組,每日開放指定時間允許學生向教師詢問學習疑難,但相比內地通用的線上教學,陳同學認為校方相關做法效用有待商榷。他希望回校後,校方能按照原定的計劃安排課程,為同學們補底;亦希望可以增設更多針對四校聯考的選修課堂,為同學應對升大考試。
至於防疫方面,陳同學指目前本澳及鄰近地區疫情形勢穩定,相信校方會根據衛生局指引做好清潔消毒工作;同時相信校方會為學生配備足夠口罩,因此不擔心疫情方面的影響。但亦有高三施同學指,校舍內為人群高度密集場所,有一定病毒傳染風險,希望校方能充分利用空間,盡量將座位間隔開;同時嚴格執行當局相關指引,不允許從外地回來隔離未滿14日的同學回校。
 
 
編者語:  疫情是所有人的一堂課
 
有言道:“時代的一粒沙,在個體的頭上就是一座山。”倘若千百年後的人類回望歷史長河,如今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只是時代的一顆小砂礫,然而對於我們每個單獨的個體而言,這次的疫情都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對於學生而言,突如其來的疫情除了給人身安全健康帶來重大的威脅與挑戰之外,更中斷了學業,影響了學習的質量和課業的進度。
儘管教青局局長老柏生表示,學生非高教育階段頗長,“十五年學業,不爭朝夕”,但政府仍然需要做好準備,適時宣佈復課預案,在基於疫情形勢和學生健康為考量的前提下,盡可能地彌補學生學業上的損失。
對於低年級的學童而言,現階段所需學習的內容相對較少、知識結構相對簡單,兩個月的中斷學習對掌握知識而言影響不大;復課後老師或可因應疫情,教會他們勤洗手、戴口罩的個人衛生知識,教會他們“留在家中是最好抗疫”的公民意識,相信會為他們上一堂深刻的衛生與公民課程。
對高年班、尤其是準備升讀大學的同學而言,“停課不停學”其實對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自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信個人規劃能力強、自律性高的同學不會因為不能到校而中斷學習,反而能更自由地針對自身知識的薄弱環節進行查漏補缺;相信復課後在老師的輔導下,同學們能更好地掌握知識,為升大做準備。
未來本澳疫情平復後,當局在推出復課預案的同時,亦應該對復課後學校的衛生消毒及課程安排作出詳細指引;一方面杜絕病毒傳入校園,以免引起疫情爆發;另外一方面亦應該為同學們重新進入學習狀態,在授課內容上做更好的銜接及調整。與此同時,校方亦應該從此次疫情中吸取經驗,或可以提前準備線上教學設備,相信再有類似不可抗力事件來臨時,老師和同學們能安坐於家中正常上課,使同學們的學業進程得到保障。
 
 
秋實

 

我的名字:   驗證碼:
已有評論0更多»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時事新聞網保持中立。
 
 
廣告服務   |    關於我們   
網址:www.macautimes.mo 地址:澳門新口岸羅理基博士大馬路600-E第一國際商業中心21樓
電話:2842 1999(總機) 8798 1983 / 8798 1984(廣告部) 傳真:2842 1333
電郵:macautimes@hotmail.com 社長:楊達夫
版權屬于澳門時報所有. Copyright 2022 macau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澳門天心電腦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