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重視人才培養工作,近年持續加大資源投放,透過多元措施支持本澳高等院校穩步發展。本澳高等院校亦積極為培養本地優秀人才作出貢獻,澳門大學自2015年起推出為期三年的“澳大濠江學者”計劃,透過招聘及培養本地年輕學者,以吸引本澳傑出人才留澳發展。該計劃進一步提升相關人員的教研經驗、開拓其國際視野及豐富其專業知識,同時亦為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創造條件。目前,已有20名畢業於海內外國際著名大學、傑出的澳門青年通過嚴謹的遴選成為澳大“濠江學者”,當中更有7名表現優秀者獲聘為助理教授。他們不但可在澳大進行研究,還能到外地的著名大學擔任訪問學者,提升教研經驗,以專業知識回饋澳門。
投入科研實驗尋破解疫病密碼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擁有生物醫學科學哲學博士學位的鄭慧珊,在2015年以“濠江學者”身分加入澳大,一直積極投入科研。在澳大資深教學人員的指導下,鄭慧珊研究成果豐碩,短短數年內在國際期刊發表研究論文的數目高達30多篇。在2019年1月,鄭慧珊獲晉升為澳大中華醫藥研究院助理教授,她表示,濠江學者計劃賦予她拓展研究能力的寶貴機會。
2016年,鄭慧珊獲派到美國聖地牙哥加利福尼亞大學,進行為期兩年的學術訪問。“這兩年的學習體驗難能可貴,不但開拓自身的國際視野,更向世界頂尖的研究團隊取經,瞭解如何有效開發研究項目、如何與不同教授合作促進兩校交流,大大提升了我的教研經驗。”
目前,鄭慧珊主要研究血管和代謝功能障礙中新型的生物治療標靶點,以及中藥和天然產物活性成分對肥胖、糖尿病相關的血管功能障礙的功效和作用機制。由於研究過程中會利用小鼠作為動物模型,為臨床使用提供有效參考。從事研究工作雖然辛苦,但她卻從中找到樂趣和滿足感,“實驗室每一位同事都知識淵博,與他們共事也豐富自身知識。大家都抱著一份信念和使命來到澳大,最終都想成功輔助研究,找到破解疾病的密碼,改善人類的生命健康。”
與哈佛優化核磁共振檢測技術
澳大微電子研究院擔任助理教授的李家明在澳大完成學士和博士學位。他在本科三年級時,由於研究出眾,已開始參與澳大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研究。2012年畢業後,直接獲錄取為博士生。2017至2019年,李家明以澳大“濠江學者”身分,在哈佛大學Donhee Ham教授的實驗室擔任博士後研究員,進行跨學科研究合作,研發出可攜式的快速核磁共振實驗平台,能大大降低傳統生物(如DNA和蛋白質)檢測的成本和時間。
深造期間,李家明與哈佛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和物理系,以及業界專家合作改良原有的技術,使核磁共振平台更有效地應用在不同的領域,如檢測蛋白質濃度、分子結構、食物樣本之成份等。李家明表示,團隊其中一位成員是油田服務公司斯倫貝謝有限公司的科學顧問,從他身上能更清楚瞭解相關研究的長短處,從而改良研究成果。
李家明說,市面上的核磁共振檢測儀器一般體積較為龐大,並且需要專業技術員去操作及步驟繁複,有了這項技術後,將儀器的體積大幅縮小,成本從五、六十萬澳門元降低到三、四萬澳門元,並簡化實驗所需人力及步驟。而且不一定在大型實驗室,即使是家庭式診所也能負擔得起,希望此技術能普及至世界各地。
在哈佛完成研究工作後,李家明回到澳大從事教研究工作,至今著有九篇同儕評審期刊論文和九篇會議文章。他曾在美國、葡萄牙和意大利進行講座介紹他的研究。他亦曾合著一本書籍和一個書籍章節(Springer出版),以及持有一項美國專利。
透過學術研究評估助政策制定
完成攻讀劍橋大學土地經濟(博士及學士學位)和環保政策(碩士學位)專業後,林微微於2016年透過“濠江學者計劃”加入澳大社會科學學院經濟學系,希望進一步推動澳門於經濟活動方面的環保意識。林微微認為,氣候變化對金融系統、投資者構成實在的影響,“當前可再生能源、電動汽車和低碳取熱的產品,有機會讓化石燃料擱置,從而導致經濟泡沫。”因此,她在2017年以“濠江學者”身分回到劍橋大學,在原有基礎上拓展相關研究。
“大眾可能會覺得氣候變化只會對金融體系造成風險,但同時也會為投資者帶來機遇,然而氣候變化究竟會對資產價值造成怎樣的變化,仍存在重大的研究空白。”林微微很感謝澳大給她機會到劍橋做訪問學者,可以繼續跟劍橋隊友再續研究,針對“金融風險與氣候變化影響”項目再作貢獻。“目前,我們正進行由於快速過渡到低碳經濟而導致的金融穩定風險的研究評估。”
今學期因應疫情關係,林微微採取了遙距教學方式授課,在“基本宏觀經濟”課程提及氣候變化如何影響人類的經濟行為時,她一再強調環保的概念。另外,自去年9月,她開始與香港大學合作調查極端天氣事件(如“天鴿”)會否增加公眾對氣候變化的風險感知,從而分析個體如何作出適應行為。“透過學術研究,希望可為當地社區帶來可證明的利益,並幫助政策制定。”
學成回家 發展化學研與教
在北京清華大學度過十年寒暑、完成化學專業本碩博連讀的張永臻,於2019年末以“濠江學者”身分成為科技學院物理及化學系的新力軍,為教研事業展開新一頁。張永臻從小的願望是成為一位化學家,但在2009年升讀大學時,澳門的高等院校並沒有相關專業的學位提供,“只好離開澳門升學,而且當時以為自己日後不可能回到澳門發展,但當知道澳大近年成立了物理及化學系,就覺得終於可以回‘家’工作了。”
過去十年,張永臻一直致力研究納米材料和原子級分散材料的化學合成與催化性能,同時也對電子顯微技術的研究應用深感興趣。接下來,他會在澳大主力探索雙原子位點催化劑的合成策略,研究其與單原子位點催化劑在催化性能與機理上的異同。“在澳大最寶貴的收穫,是我可以在教研生涯的早期從大學和學院的視野,考慮發展需求,這有助我調整發展方向。而我本身喜歡教學,在清華我教了十年粵語,來到澳大,參加了幾次教與學優化中心的工作坊,對澳大重視老師的教學技巧有非常深刻的印象。與此同時,我有更多機會與其他高校的專家學者合作。”
當疫情受控時,張永臻將會到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做兩年訪問學者,“這是一間位於舊金山灣區、世界頂尖的公立研究型大學,希望學有所成後,能更好的融入澳大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中。”
編者語: 築巢引鳳 人才回流
如何做好人才建設是各地政府都需面對的問題之一,其中吸引本地人才回流顯得尤為重要,讓眾多出國深造、學有所成的本澳學子,有機會回到他們熟悉的這片熱土,為本地的發展出一份力,相信是大家所樂見的。吸引高端人才留澳,需讓他們看到可期願景。優秀人才看重能否更好發揮自身潛力,而發展空間、創新的條件和環境就是幫助他們發揮的關鍵。澳大“濠江學者”計劃正是給予青年學術人才教研上的支持和發展的自由空間,透過搭建一個與世界優秀學府接軌的平台,令青年研究者得以開拓視野、豐富知識,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亦能返哺本地學術研究乃至推動社會發展。
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