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連線,共迎2022。在2022年的第一天,正在“天宮”空間站執行任務的“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與來自北京、香港和澳門的約500名青年學子開展了一次跨越空間的“元旦京港澳天宮對話”,圍繞“青春”、“夢想”、“科學”、“奮鬥”等關鍵詞,共話“太空夢”,一起向未來。
活動由香港特區政府、澳門特區政府、香港中聯辦、澳門中聯辦、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主辦,在北京、香港和澳門分別設置三個會場,與“天宮”空間站進行實時連線互動。活動當日,設在澳門大學的澳門分會場有來自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負責人及師生、社團青年代表、青年科技工作者、航天愛好者代表等約150人參加。
“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於2021年10月16日成功發射,開啟中國迄今時間最長的載人飛行。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將在“天宮”空間站核心艙在軌駐留6個月,目前飛行乘組已圓滿完成兩次太空出艙活動。繼12月9日舉行的首次“天宮課堂”授課後,“元旦京港澳天宮對話”是航天員第二次公開與包括港澳青年在內的學生們進行的實時直播對話活動。
在今次“元旦京港澳天宮對話”活動上,澳門中華學生聯合總會秘書長施妮娜問及航天員王亞平繼2013年參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首次“太空授課”後再次進行“太空授課”的感受。王亞平表示,作為太空老師,能夠再次給孩子們講課,是她一直以來的夢想。經過8年的執著追夢,終於有機會重上“講台”,心裡感覺很幸福。她引述網友比較兩次授課,說覺得太空教室變得更寬敞,授課內容更豐富有趣,直播畫面亦更清晰流暢。這些點滴變化,生動地折射出了國家的繁榮強大和航天事業的跨越發展,作為一名航天員,對自己能趕上此偉大時代、生在偉大祖國而倍感驕傲自豪。更讓她感到欣慰的是,當年種下的夢想種籽如今正在開花、結果,8年前坐在教室裡聽了一場太空授課的孩子們,有的已經成為航天大家族中的一員,在崗位上與航天員一起並肩戰鬥。
剛踏入2022年,對話期間少不免有學生向三名航天員問及新年心願及對青年一代的寄語。王亞平說,今年在中國自己的太空家園迎來了新年第一縷陽光,這也是中國人首次在太空跨年。過去一年對載人航天工程全線來說,是收穫滿滿、碩果累累的一年,包括五次飛行任務連戰連捷,空間站建造取得階段性成果,中國人首次入駐自己的太空家園,證明“在中國,只要有夢想、去奮鬥,就一定會心想事成”。她期望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航天隊伍中,鼓勵同學們只要“敢於有夢、勇於追夢”,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夢想飛船,他日必能飛翔在屬於自己的浩瀚星空。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表示,學習載人航天精神,對京港澳三地的青年學子非常有意義。此次活動積極回應了港澳同胞對祖國航天事業的深情關切,引導港澳青少年進一步走進航天、了解航天,激發他們探索未知、敢於創新的科學熱情和強烈的國家認同與民族認同。
編者語: 靜心沉氣練本領 踏星辰大海征途
“天何所遝?十二焉分?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兩千多年前,詩人屈原仰望蒼穹,發出“天問”。如果說中國古代對上天的追問和好奇更多停留在浪漫想像的層面,今天的我們則憑藉不懈努力把夢想轉化為現實。新中國成立後,經過一代又一代航天工作者的努力,中國人實現了從仰望星空到走入太空的成就,“嫦娥”奔月、“北斗”指路,“天問”問天、“天宮”覽勝,“玉兔”探月、“祝融”探火、“羲和”探日,中國人奔赴星辰大海的步伐從未停止。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2022年新年賀詞中所說:“無數平凡英雄拼搏奮鬥,匯聚成新時代中國昂揚奮進的洪流。”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與成就背後也是無數人默默的付出,其中不乏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俊傑。更深邃的未來需要當下的青年去探索,其中必不可少港澳的後起之秀。
在2022年的第一天,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在浩瀚太空出差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與北京、香港、澳門的青年跨越太空,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又富有意義的“元旦京港澳天宮對話”,他們激勵青年門敢於有夢,勇於追夢,用智慧和汗水打造自己的夢想飛船,飛向屬於自己的浩瀚星空。
探索浩瀚星河的征程上,香港和澳門分享著祖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榮光,也以自身力量為國家航天事業增添熠熠星光,澳門於2019年底與國家航天局共同設立太空探索與科學中心參與國家航天項目,而香港科研團隊亦對火星探測和月球採樣作出過貢獻。沒有什麼比共同的夢想更能匯聚人心,沒有什麼比真誠的對話更能增進感情。這場“天宮對話”,不僅僅是關於知識和夢想的問答,也是責任和使命的召喚。青年朋友無論身處內地還是港澳,需要做的就是靜下心、沉住氣、練本領,搭乘國家發展的機遇之船,一起奔向廣闊的星辰大海。
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