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本報訊】文化遺產委員會昨日舉行本年度第五次平常全體會議,會上文化局分別就“建議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之項目”、“有關被評定的不動產行使優先權”以及“大三巴銅像第二階段修復工作”向委員作出介紹並諮詢意見。
會議由文化遺產委員會代主席、文化局局長梁惠敏主持。梁惠敏會後向傳媒總結會議內容時表示,為保護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識別確認保護對象,文化局先後於2017年及2020年將合共70個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現計劃於今年開展新一批項目列入非遺清單的工作,是次建議新增的項目涵蓋藝術表現形式及屬表演性質的項目;社會實踐、宗教實踐、禮儀及節慶;有關對自然界及宇宙的認知、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多種類型。委員支持有關工作,認同是次建議列入非遺清單之項目的歷史及人文價值,並期望未來可以舉辦更多的宣傳推廣活動,讓市民及旅客可以進一步體驗本澳的非遺文化。
關於大三巴銅像修復工作,梁惠敏指,文化局自今年起分階段對大三巴牌坊立面上的七個銅像進行修復,已於今年6月完成首階段聖母銅像及基座的修復,並於10月起開展第二階段四個銅像的修復工作,文化局通過“澳門故宮文化遺產傳承中心”的資源及科技,借助故宮博物院,以及澳門大學跨領域專業團隊的技術支持,嚴格遵循國際文物修復原則實施相關工作,早前經專業團隊的詳細檢查,發現左邊兩個銅像存在少量裂紋,需查明裂紋來源究竟是鑄造時的出廠瑕疵,還是後期損害,因此修復期較預期更長,並需作進一步的實驗分析。由於臨近旅遊旺季,相關修復工作將調整至明年初實施,目前待修復團隊給出修復方案。委員會認同大三巴銅像修復工作的專業性和嚴謹性。
對於網傳聖母像修復後位置偏移,梁惠敏稱今次所有銅像的修復均透過澳門故宮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一個立項工作組推進,當中包括故宮的修復團隊、文化局、澳門大學的修復團隊以及結構工程團隊等。因此,修復環節的要求極為嚴格,修復過程中會做好所有相關記錄,並不存在位置偏移的情況。
另外,被問及《餐飲及相關場所業務法》建議修改《文遺法》以放寬相關工程限制,梁惠敏回應稱,文物緩衝區重點關注建築高度、體量,非門面裝修,若裝修不影響文物,文化局無需額外給出意見。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