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智能時代,手機與電腦、網絡等,成了最常用的學習終端之一。但除了學習的功能,智能手機還有其他遊戲娛樂的功能,容易令中小學生成癮。
電台時事節目《澳門講場》昨日邀請教青局中學教育處處長梁怡安、課程發展及評核處處長鄭錫杰與聖公會“重新連線”服務計劃社工何嘉鴻出席,與聽眾探討青年網絡素養議題。
上課與小息期間或限用手機
梁怡安在節目中提到,網絡已成為學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用於查找資料、小組報告等,各校已制定校園使用手機等電子設備的管理方法,當局下學年會推出參考指引,讓學校和家長有共識,學生將手機帶入校園需有管理辦法,明確除教師指導的教育活動及特殊情況外,學生在上課與小息期間要限制使用有關設備。教青局亦有支援措施,支持學校購買手機櫃等集中管理設備。
鄭錫杰表示,當局已透過學校運作指南向學校提供資訊科技及網絡使用相關指引,讓學校在教學過程中參照,令學生適當應用網絡時間圍繞每天平均1小時,使用電子產品20分鐘後休息。國際測試數據亦顯示,學生在適當時間內使用資訊產品,有助提升數學及創造性思維表現。
何嘉鴻指出,聖公會於2022年已開展網絡素養調查,發現青少年使用時間愈多,精神狀況愈差,同時會經常留意自己社交媒體消息,容易影響情緒,出現焦慮。其並提到,網絡成癮有年青化趨勢,接觸的求助個案最年輕涉及6至8歲,聖公會會透過不同形式入校宣傳,及早推廣網絡素養。